每年的農曆6月初7.8這兩天來到雲林縣口湖鄉,你會發現這裡非常的熱鬧,不像個寧靜的小漁村,沒錯這裡就是在舉辦牽水藏的儀式,這個儀式已經被雲林縣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更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重要民俗活動。
想要了解這個活動我們先來說說口湖鄉的歷史,在清朝時在稱為象鼻湖,象鼻湖涵蓋範圍大約是口湖鄉、四湖鄉、台西鄉一帶,由於外海有一座長長的島嶼,像極了大象的鼻子,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但現今因為淤積看不出來了。當時有一個下湖港是北港溪的河口港,也是雲林地區唯一個出海港,鄰近的產物變多集中在此處後再轉運到其他港口,此時的下湖港,每日出入船隻有近百艘,當然也有船頭行的開設,也有許多民生物資的商店及農漁產加工行,街道相當熱鬧,全盛時期大約有2千戶人家,據說還有多家的酒店,自從康熙末年、雍正一直到道光年間,可說是最鼎盛時期,直到1845年(道光25年)農曆6月初7,當大家結束完了一天辛苦的工作,吃完了晚餐正準備休息之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這場雨一下就是好幾個小時,因為颱風伴隨而來的還有西南強風 ,當時正值海水漲潮河裡的雨水無法順利排入海中,無處宣洩的河水湧進了下湖港邊的九個村庄,也因此引起了台灣由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水災,港邊的船隻幾乎全部摧毀,而住在港邊的居民甚至還不及逃出就被淹沒在水中,當時的房屋大多是使用土或草建造而成,無法擋住洪水,當水來時房子幾乎倒塌,這場水災在台灣沿海一代都傳出災情,但以口湖地區最為嚴重,由於當時並沒有所謂的救難隊,只能等到6月12日大水稍稍退去,倖存下來的居民回到家園查看,發現屍橫遍野,屍體因為被水浸泡多日大多已經腫脹無法辨認,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大約2.3千人,但民間統計有6.7千人,由於當時沒有戶口資料,所以這個也無從確認了,部分村民就開始在附近挖坑將屍體埋葬,當時的道光皇帝也經接到湊報下令震災,另外冊封收容死亡災民的萬人塚賜名萬善同歸,也因為災後當地出現飢荒及瘟疫,導致又死了2.3千人,於是就謠傳是因為皇帝賜名萬善同歸,所以才導致又死了2.3千人。這場災難成為地口湖人無法某滅的回憶,為了安慰死者牽水藏的儀式就此展開。
我們來說說因為水災所建立的萬善爺廟阿三所踏訪是共有3間,第一間是位於口湖下寮,這地方位於郊區,我覺得大家平時不要過去比較好,如果有牽水藏的活動再去,在1851年(咸豐元年)居民當部分遺骨遷移及多年後挖掘時發現的遺骨,在這裡蓋墳並設立祠堂,會發現這裡是一座一座凸起的小丘,裡面是使用陶甕裝起來,因為居民不忍先人再次受到風吹雨打,所以在使用石灰封起來,就形成現在這個樣子,裡面還有1852年(咸豐二年)、1914年(大正3年)重修的墓碑。在牽水藏活動到了晚上時居民會在小丘及墓碑上點上蠟燭安慰亡魂。
接下來我們來說蚶仔寮萬善祠,這間廟宇位在大片的魚塭之間,去的路時不大且彎曲大家要過去要小心點,這間是新舊廟並存的廟宇,舊廟在後新廟在前,2旁還有收容骨骸的寶塔,舊廟旁邊有一個萬善同歸的墳墓,由於這個地方地勢低窪,下雨容易淹水,不過聽說不管雨下多大這個墳墓上方的小丘都不會被水給淹到,其實來到這裡可以來看看新廟的壁畫,裡面有畫了當時下湖港的榮景還有一些故事。
之後我們到了位在西濱快速道路旁金湖萬善爺廟,萬善爺廟旁邊就是口湖休息站,這間廟宇可以說是金碧輝煌,裡面雕梁畫棟,這間廟宇是從蚶仔寮分靈而來,因為居民遷移到了這裡居住為了祭祀方便所以在這裡興建了這間廟宇,經過幾次重修成為了現在的樣子,如果大家想要了解這段歷史可以到這裡來,這間廟宇是沒有收容水難遺骨,又在快速道路旁而已,這裡主要來是祭祀萬善爺,不過在裡面可以看到一尊男生的雕像後方揹著幾個小孩,這位就是水戰英雄,據說這位陳姓先生在巡視完魚塭後在返家之後,發現房屋早已被大水沖垮,母親也溺斃,在傷心之際聽到附近有人在呼救跑過去一看,看到八名孩童躲在櫃子上方,於是不顧安危讓八名孩童爬到自己的背上希望能將他們帶離此地,沒想到水實在太大,沒多久這位陳姓先生就與八名孩童一起被大水沖走,之後的人為了感念他的義舉,於是雕刻了這尊雕像紀念。
我們先在都已經看完位於口湖的水難的廟宇,本來今天還要去鄭豐喜的故居,可是到了外面發現裡面有一支比特犬,雖然有綁起來,不過還是有點擔心所以就沒有進去了,其實口湖還有其他故事,我們下次再一起來講。
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