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帶大家走一下中正路,日本時期叫做二通,這條路可以一路通到東市場,不同中山路的是,在日本時期這邊大多是台灣人的店家在日本時期有許多的雕刻店、佛具店及一些民生用品的商店,中正路的入口就在嘉義火車站出來後一直走,看到郭家雞肉飯旁邊那一條就是了,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
- Oct 08 Fri 2021 20:37
#走讀02-嘉義二通 中正路、文化路
- Sep 30 Thu 2021 19:54
#走讀01-嘉義大通 中山路、嘉義公園
今天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嘉義的中山路跟中正路的歷史,在1906年(明治39年)嘉義梅山大地震後,日本人在嘉義推動了都市計畫與街道改正,以嘉義車站為起點開闢了大通、二通兩條道路,而大通就是現今的中山路,嘉義車站通往嘉義公園的重要道路,是嘉義當時最現代化的道路,今天就帶大家從嘉義車站出發走讀一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嘉義車站,最早的設站的時間是在1902年(明治35年)當時是個木造建築,到了1910年(明治43年)有台糖的五分車設站,一直到了1981年才廢止,1912年(大正元年)的時候銜接了阿里山鐵路,在當時可以說是個三鐵共構的車站,現今的站體是在1933年(昭和8年)完工啟用,有別於其他同時興建的車站,嘉義市採用現代風格興建而成。我們往前走到噴水池中間會經過許多店家如果有喜歡的也可以去逛逛,噴水池這裡原本是嘉義舊城城牆的一部份,日本時期拆掉後改建成噴水池,據文獻紀載應該約在1914年(大正3年)完工,現在上面的雕像是嘉農棒球選手吳明捷,還會旋轉喔,當時在這附近也有許多現代化的設施,第一間幼稚園吳鳳幼稚園,現在已經搬遷、第一間台籍人士在嘉義創立的金融機構羅山信用組合今天的一信、第一間糕餅店日向屋現在的台灣餅舖、第一間戲院嘉義座現今已拆除及蘭記書屋漢學書店,可惜這些建築都已經不存在了,走到這裡是不是有點口渴,可以去御香屋買杯飲料喔,在御香屋旁有沒有發現中央第一廣場的入口,在早期這裡是繁華的商業中心,現在已經落寞了,你可以打開google地圖,會發現這裡的設計是一個八卦陣,在早期沒有監視器的年代,設計八卦陣的主要的功能就是防盜,讓小偷走進去出不來,現今這裡保存了一些4.50年的老建築,有興趣的可以進去一看,那我們繼續往前走吧,到了中山路與成仁街的交叉口,會發現一間福州滷味,這間可以說是嘉義的老店,至少營業六十年以上了,算是冷的乾滷味很適合當下酒菜,吃起來有點淡淡的中藥香氣,價格也標示得很清楚,大家可以放心購買,那我們就繼續往前走吧,這裡會有幾間早期的街屋,如果有想要拍照的可以看一下,那我們到了市政府這裡,這裡日本時期也是行政中心,早期建築有嘉義郡役所、嘉義街役場及稅務出張所,可以都沒有留下來。我們再往前會到了嘉義高商,嘉義高商之前是嘉義農林學校,後來農林學校搬走後改成嘉義高商,在往前走就到了嘉義公園。
既然到了這裡我們就進去走走吧,嘉義公園原本是嘉義農會的農場在1910年(明治43年)將農場改建成公園並在裡面植樹及建設一些設施在1911年(明治44年)11月3日舉辦開園式。在外面就可以看見一個KANO園區,大家都有看過KANO這部電影嗎!這是由馬志翔執導,陳嘉蔚與魏德聖編劇,永瀨正敏、曹佑寧、坂井真紀、伊川東吾及大澤隆夫等人主演的。KANO指的是嘉農,也是就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的簡稱。
- Sep 28 Tue 2021 20:05
嘉義 東區 聖南聖神宮
鎮南聖神宮俗稱舊孔廟、南門廟,在嘉義公園孔廟還沒興建前這裡是嘉義祭孔的場所,不過地點實在太小了,所以當時的市長才去嘉義公園內興建新的孔廟,其實鎮南聖神宮主要是奉祀五府王爺,而在後殿則是奉祀孔子、文昌帝君、宋代五夫子( 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至於為什麼會孔子與其他神明在同一間廟宇,我看了很多文獻,鎮南聖神宮這個位置原本是清朝時期文昌閣,在1906年(明治39年)梅山大地震文昌閣倒塌,原本的孔子牌位先移到廣濟宮,之後在1936年(昭和11年)鎮南聖神宮在此重建才把孔子牌位移回,至於前殿的五府王爺到底怎麼來的,還要再研究。今天來剛好快要教師節了,外面掛了好多學生的畫作及書法,裡面文昌帝君及孔子前也是放滿了准考證,以祈求考試順利。對了,這裡面奉祀的觀音就是嘉義舊南門的守護神。
- Sep 27 Mon 2021 19:31
嘉義市地方史-中正公園
中正公園 位於國華街、民權路、忠義街和北榮街所構築的中央,於1989年完成。設有地下停車場和露天音樂台。其露天音樂台,造型採露天拱型開放式,舞台面寬2000公分,深度1670公分,共配置六百個座位。 公園中央設有名人廣場,廣場內有眾多的名人頭雕像,而廣場中央設有戲水地泉。名人廣場旁靠近忠義街設由遊樂區,而對側設有運動器材區。
在今天中正公園西北一帶俗稱番社,翻內在中正公園至慶生醫院一帶,古時化番蟠踞或成一部落,漢人居此地要像他們納稅,名為番租銀,是其佔地大小每戶數元至數十元不等,一直到1902年(明治35年)。
- Sep 21 Tue 2021 20:20
#地方史01-嘉義舊城、諸羅城
嘉義市嘉南平原的中心點,在漢人進入開墾前是平埔族諸羅山社的村莊及獵場。到了1635年,荷蘭人軍隊北上征服了諸羅山社,逼迫諸羅山社效忠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人在嘉義留下了紅毛井及紅毛埤(也就是現在的蘭潭)。
到了1661年鄭成功入台,設了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今天的嘉義市就屬於天興縣管轄,到了1683年清朝入台,改設了一府三縣(台灣府、台灣縣、諸羅縣、鳳山縣),當時的嘉義人口少且瘴氣旺盛所以當時的縣治及公署設在台南佳里,不過朝廷覺得佳里地區不適合,所以在1704年(康熙43年)改在諸羅山設置縣衙,讓我們來說說嘉義城的變化。
- Jul 20 Tue 2021 19:58
嘉義 民雄 水流媽傳奇
在台灣經常可以看到祭祀無名屍的廟宇,在嘉義民雄豐收村內有一間水流媽廟就是其中之一,興建起源最早可以追朔至清朝時期,當時一位陳姓農民在巡田水時,看見了一個久久流連不去的頭骨,農民於是將頭骨從溪水中撈起,放置甕內,在溪邊興建一座小祠奉祀。至此之後水流媽相關的傳說更在村民之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