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嘉義市嘉南平原的中心點,在漢人進入開墾前是平埔族諸羅山社的村莊及獵場。到了1635年,荷蘭人軍隊北上征服了諸羅山社,逼迫諸羅山社效忠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人在嘉義留下了紅毛井及紅毛埤(也就是現在的蘭潭)

到了1661年鄭成功入台,設了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今天的嘉義市就屬於天興縣管轄,到了1683年清朝入台,改設了一府三縣(台灣府、台灣縣、諸羅縣、鳳山縣),當時的嘉義人口少且瘴氣旺盛所以當時的縣治及公署設在台南佳里,不過朝廷覺得佳里地區不適合,所以在1704(康熙43)改在諸羅山設置縣衙,讓我們來說說嘉義城的變化。

在清朝入台初期當時嘉義地區漢人其實很少,所以當時僅以木柵竹城設東西南北4個草製城門,在城裡設置文武衙署。到了1697(康熙36)當時的總兵在木柵外在種植刺竹作為外城牆,1721(康熙60)發生朱一貴事件,5月攻陷諸羅城,隔2個月被官軍收復,發生了此事後官員開始積極討論興建堅固的城池,不過在當時康熙、雍正認為,雖然容易失去也容易得回,認為台灣絕對不可以建城,所以原本打算用木柵欄加刺竹重建,不過當時的鳳山縣城違背法令,所以當時的知縣也決定改建土城並重建4個城門土城牆再加種刺竹,所以當時的知縣也決定改建土城並重建4個城門土城牆再加種刺竹。

到了1786(乾隆51)林爽文起事,12月攻陷諸羅城,隔年1月總兵柴大紀率兵北征,月底收復諸羅城,不過林爽文軍隊並沒有放棄多次進攻,但都被城內軍民擊退,直到1787(乾隆52)2月林爽文被服,戰爭才結束,當時的乾隆皇帝為了嘉勉諸羅縣城的軍民奮勇保護諸羅城,於是就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所以諸羅城也改為嘉義城,嘉義的意思就是嘉獎義民的意思,而林爽文事件也對諸羅城造成不小的損傷,也因此這次決定改以磚、石及三合土修建堅固的城池,且規定每年如果有損壞,由縣衙馬上修補並通報,此次所建的城池也一直沿用到了日治初期,雖然經過幾次大修不過還是以原本的基礎下去修補,這時候的城牆外型有點像桃子,所以嘉義也有桃城之稱。

1895年乙未戰爭日本軍隊以車炮的方式強攻嘉義城,也炸毀的大部份的城牆,因為軍事武器的進步,城牆已經失去防禦的價值,日本政府也沒有加以整修,而是讓城牆自然傾倒。

1906年嘉義梅山大地震,城牆全數倒塌,4個城門只剩東門,台灣總督府也趁此機會實施都市計畫,開始重劃道路(現在的中山路一帶就是日本時期都市計畫的田字型道路),所以就拆除了殘存的城牆及東門。在當時城門上是有奉祀神明的,分別是:東門:關帝、西門:媽祖、南門:觀音、北門:土地公(這個北門我看文獻是寫玄天上帝,不過我到了北安宮尋訪的時候廟裡是說應該是土地公才對,未來會再確認看看)。

那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每個城門吧。

東門原本在梅山大地震後,其實並沒有倒塌,不過損毀嚴重,就在1912年的一場風雨將城樓摧毀了,在日本拆掉了城門之後則是改建成了圓環,至今依然存在,就是在現在的公明路與和平路的交叉口,這個地方其實在早上是熱鬧的市集,美食超多,最多人推薦的就是火婆煎粿,外酥內軟再加上一顆荷包蛋,超好吃,而原本奉祀在城樓上的關帝則是移到了現在的東安宮

西門在拆除後規劃成了道路,城門的原本位置在現在的光華路與中正路口這裡,基本上就是在嘉義珍煮丹附近,其實這裡蠻靠近文化路夜市的,晚上商家很多,美食也很多,有機會都可以來試試,而原本城門奉祀的媽祖,也移到了現在的嘉義朝天宮。

南門原本也是改建成圓環,不過拆除了,原本的位置在民族路與共和路口,這裡其實早上也是熱鬧的市集,這個市集基本上就是從東門一直延伸到南門,民族路上也有眾多的商家,要說特別一點的就是早上會有一間古早味的炭燒杏仁茶+油條,還是在路邊吃,超有fu的,不過只有早上販售,賣完就沒有了,想要嘗試的話要記得設定鬧鐘,另外還有一間南門楊桃冰,非常好喝,且老闆娘的髮型非常特別,而原本奉祀在城樓的觀音,則是移到了聖神宮,這間廟宇要稍微介紹一下,裡面除了奉祀五府王爺跟觀音外還有孔子跟宋代五夫子(宋代的五個理學家),那為什麼會有他們,是因為原本這是嘉義玉峰書院裡奉祀的,後來書院應該是地震倒塌,奉祀的神明間接的移到了這裡。

最後來說說北門,北門原本位置是在吳鳳北路及民權路交叉口,原本也是有一個圓環的也是拆掉,市政府就在這附近,大家愛吃的北門水晶餃離這不遠喔,而當時坐鎮北門的神明,就奉祀在現在的北安宮,上面有說文獻上是寫玄天上帝,可是我到北安宮踏查的時候他們又說是土地公,這點可能還要研究一下了。

北門美食:

https://reurl.cc/L7bOxK  碗粿南

現在介紹完城門,在來說說目前通往城外的古道吧,目前還知道的有三條,雲霄古道、崇陽古道、南田古道

雲霄古道在以前是北門和南門的通道,這裡以前被稱為雲霄厝,當時非常的熱鬧,在來往民雄、竹崎、梅山的人們都會經過這裡,這裡以前是南台灣製作香腳的產地,雲霄古道的位置就是在現在的安和路197巷、和平路361巷、忠孝路135巷,在巷內有座一些造景,大家有空可以去走走,汽車進不去喔。

崇陽古道是進出南門的入口,其實他的位置就在南門圓環附近找一下就可以看到,以前的南門是通往中埔鄉的唯一道路,巷內有一間金泉興醬油廠,設立於日本時期,當時可以說是生意興隆呢,現在還有一個木造醬油統造景放在巷內。

最後一條就是南田古道,這個古道也是由南門進出的,這是一條通往八掌溪渡口的道路,也是當時商人運送物資入城的進出口,而在宣信街與立仁路口有一座道爺橋,這是一座糯米橋,糯米橋就是使用糯米、赤糖及蚵殼灰伴成黏著劑,將砂岩組合而成,這座橋建於1862(同治元年),是嘉義中埔山區通往嘉義城的重要道路

1631711804694.jpg

1989年戰鬥地圖

1631711115895.jpg

1904年地圖

1631711558582.jpg

1909年地圖

 

 

1631711580675.jpg

1931年地圖

gaitubao_37739.jpg

gaitubao_37740.jpg

gaitubao_37741.jpg

gaitubao_37742.jpg

gaitubao_37743.jpg

gaitubao_37744.jpg

gaitubao_37746.jpg

gaitubao_37747.jpg

gaitubao_37752.jpg

gaitubao_37754.jpg

gaitubao_37755.jpg

gaitubao_37757.jpg

gaitubao_37758.jpg

gaitubao_4247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三 的頭像
    阿三

    台灣歷史故事

    阿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