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說下營區茅港尾的歷史,這裡是清代一個熱鬧的海港城市,不過因為河川淤積導致海港消失,應因為地震讓一個熱鬧的貿易城市變成小農村。
在漢人來台之前茅港尾地區主要是屬於西拉雅族的活動範圍,不過早在史前時期這個地區就有先民活動,在1963年曾有村民挖出5支巴圖形石器(這是一種大型的磨製石器),現存放在下營區的武安宮,到了1661年鄭成功來台,在鄭成功時期這裡稱為梅港尾,由於當時鄭氏的軍隊缺乏糧食,所以選定茅港尾地區實施駐兵屯田政策,因此造就了茅港尾地區的發展。
1684年(康熙23年)清朝來台之後,渡台漢人快速增加,當時茅港尾擁有倒風內海的天然海港(倒風內海就是18世紀以前南部地區的潟湖,在清朝初期有4大海港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麻豆港,現金都應內海浮陸、河川淤積全部消失),讓茅港尾地區對外貿易頻繁,連帶加速聚落的發展,1684年(康熙23年)就設有軍營、官倉、渡口及官道,到了1716年(康熙55年)當時的諸羅知縣周鍾瑄也在茅港尾地區建立公館,周鍾瑄曾在諸羅縣志內提到:茅港尾街,在橋南,邑至府一路市鎮,此為最大,當時的茅港尾地區因為官道經過此地成為了諸羅城與台南府城中間最大的休息驛站,也有許多商人到此轉運糖、五穀等商品到其他地方販售,當時可以說是商人雲集、熱鬧非凡,據傳當時茅港尾有5條街茅港尾街、社內街、公館街、二坑街、社尾街,當時的茅港尾街還是人車分道,道路中間給牛、馬車行走,兩旁設有人行道,在當時有小揚州的美稱,更有聞名的茅港尾八景:吳園消夏、營盤烽火、竹寺晀晚、暗街夜市、鵝脰採菱、橋頭晒網、東郭踏青,可見茅港尾當時的榮景,可惜到現在八景都已經看不到了,好險市府在南63線道上有製作一個歷史文化空間,為後代保存歷史。
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可以說是茅港尾地區最繁榮的時候,可是到了嘉慶年間倒風內海漸漸浮起倒置茅港尾港的功能消失,茅港尾區地的發展也就此沒落。
直到了1862年(同治元年)一場天災可以說是給予茅港尾地區致命一擊,在1862年(同治元年)6月7日晚上9-11點一陣天搖地動驚醒了正準備熟睡的人們,這場地震不僅讓原本有小揚州之稱的茅港尾成了一片廢墟,也造成了只少1700人的死亡,許多台南的廟宇都因為這場地震倒塌,包含茅港尾天后宮,因為這場地震也讓茅港尾出了一則傳奇故事-媽祖坐牢一百年,這個故事曾經在戲說台灣有拍攝過,在地震發生之前的某天,茅港尾天后宮突然發爐起乩,乩童告訴大家媽祖說將會有大災難降臨,由於當時正逢戴潮春之亂,居民以為是有強盜要來,所以晚上都將門窗鎖死並在院子裡灑上豆子,讓強盜滑倒,沒想到大家都誤解了媽祖的意思,媽祖也因為洩漏天機所以被玉皇大帝處法坐牢一百年,更有村民責怪媽祖,害許多人因為門窗鎖死來不及逃生所以才死傷慘重,這次的地震也間接導致茅港尾地區沒落。 在地震之後天后宮,當然也就開始重建的適宜,當時的擔任重建主委的許媽超也有一小段故事,據傳他是王得祿(清朝台灣出生武官最高)乾兒子,因為在麻豆的祖產被人侵占,所以欄王得祿的轎子申冤,後來王得祿覺得這孩子不錯所以帶到大陸去,後來又回到茅港尾,這個人據說有點跋扈,曾經有一句俗語:有茅港尾許媽超,就無北港媽祖;有北港媽祖,就無茅港尾許媽超,也傳說曾經在台南府城天后宮來進香時,裸體出現在轎前阻擋,但這沒有確切資料證實,在廟裡簡介提到他在地震之後擔任重建主委,重建天后宮事宜,不過拖了很久都沒有動工,一直到他因罪入獄,換了新任的主委在1880年(光緒元年)接任才順利動工,不過也因為經費不足,導致原本是三進的天后宮廟宇,縮成二進,其實這經費不足的原因也跟茅港尾地區的沒落有關連。
那麼會有媽祖坐牢一百年的傳說是因為在同治台南地震剛好是1862年(同治元年)到了1962年(民國51年)當時的主委又開始募資重建,這次的重建可以說是熱鬧無比,還增購的廟地,讓本來殘破不堪的小廟,似乎回到了全盛時期,所以才有了媽祖坐牢一百年的傳說。
其實地方史常常會跟廟宇綁再一起,每次去出門去收集資料都是往廟裡跑,我很多朋友都說你是不是喜歡研究廟宇,每次都要跟他們解釋,其實每一個地區的廟宇就能代表著當地先民的活動情況,也能夠大概知道這個地區曾發生的歷史故事,雖然還有其他地方可以獲得,例如:族譜紀錄,可是在大部分的民眾,尤其在鄉下地區,他們不可能把族譜拿出來給你看,就上面所提到許媽超這個人,到目前的資料也不確定他是否真是王得祿的乾兒子,至少我稍微看過王得祿的生平裡面沒有提到,也希望未來能夠找到關於許媽超這個人的相關紀載,能讓一些傳說不在只是傳說。
那我們回到茅港尾,在地震之後茅港尾地區逐漸沒落,後來日本時期蓋縱貫鐵路也沒有經過下營區,原本熱鬧繁華的貿易城市逐漸變成農村,到了現在也還是沒有太大的發展,也希望未來下營區能逐漸回到繁榮。
喜歡我們的朋友,歡迎追蹤我的IG
"historytaiwan"